
印象在2013年初夏的某天,我在爱丁堡的咖啡屋里等人,室外的阳光洒在桌面,温暖拂面。就在此时,街边来了一位正在打电话的亚洲面孔的女人,冲着电话那头大喊:“You can’t control me!(你不要控制我)我要和你离婚!”
这是一句“响亮”且让人惊讶的中文。我万万没想到,在国外听到乡音所传递的却是如此的令人遗憾的信息。当然一句“不要控制我”道出了很多我们这个华人族群中家庭的各种问题!
事物存在两面性。
当然,这个星球上的普罗大众都是乐观派的,例如当提起“家”这个概念,大家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词语不外于“温暖、港湾、可靠、稳定、踏实”,不过当看完武志红的的《为何家会伤人》这本书,如同被泼了一盆冰水,透心凉的让你通过心理学家的分析,冷静地思考:家到底是什么?
曾经有一个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很是打动我,老太太对小姑娘说:
家庭就像冰箱,
坏了不要急着丢,- 而应该修一修!
不过这句话的背后,不正是说明了,家庭是有瑕疵,而并不是始终带来温暖的。再说刺骨一点,家是会伤人的。
在《为何家会伤人》书中,提到了“中国式家庭”,不过我更愿意把这个概念隐射到整个华人圈,姑且称之为“华人圈家庭”吧。
在华人圈家庭里,和别的圈子家庭相比,我们有很多“独一无二”的“家庭共性”这一点,在我和武志红老师的专访中,也得到了印证。
在和武志红老师的对话中,他说:华人圈男女结婚决定的理由非情欲、非爱恋,而是安全感。在我理解下,安全感来源于控制欲。我们表达存在的方式,是为了控制对方做我们的感情奴隶。
而缺乏安全感,就是表达方式出现了问题。男女关系会为安全感而发生矛盾,甚至所谓的“爱的感觉”也会因此荡然无存。
从字面来说,“孝”字正是“老有子承”,而我们把“孝”在家庭的比重看的过高,从而形成类似于武志红所说的“愚孝”这何尝不是一种控制欲。
在我们的概念里,老子说话,小子站一边。不听话就是不孝。看似有道理的道理,在很多场合不经推敲。
那么何为聪明的孝?
在我看来,父母不能对孩子的过渡控制,成长过程把握大局方向和人品即可,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自由成长,无任何干扰地实现本身的梦想,这样的成长,才是真正的“孝”。
还记得童年阴影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》里的安嘉和(冯远征饰),在每次家暴后的道歉都会说一句:我是真的太爱你了。剧情中的家庭给处处流露出的是控制欲,而这样的变态的控制欲望,细思极恐。
因为在夫妻感情之间,过度的控制欲,哪怕是爱,也会带来压迫感,都说家庭想天平,只有平,才会和谐。
一切过了度,
就会导致失衡。- 和谐
而提到控制欲在亲子关系中,华人圈家庭通常避不开的就是“溺爱”二字。
有意思的是,我看《为何家会伤人》这本书,其实就是从整本书的中间109页“溺爱=过度地阻碍”开始看起的。
我们总说“富养女,穷养儿”,不过在我看来,都是错误的。前者是典型的溺爱,而后者是典型的挫折教育。
需要解释的是,挫折教育并不是不需要,而是不能额外与附加。换句话说,真是的挫折带来的是成长,而附加且额外有设计的挫折带来的是欺骗与伤害。
这一系列的来源就是:让孩子体验真实!
说一千道一万,还是那句话,家有瑕疵,包容待之。
